首页
关于我们
公告公示
创谱记事
联系我们
总管
各地负责人
微信公众号
郑氏族谱
旧谱资料
新谱资料
字辈
堂号
其他
史志
墓志
其它
郑氏脉系
主要脉系
分支脉系
荥阳脉系
其他脉系
郑氏新闻
郑氏家史
古代家史
现代家史
古今名流
功德芳名
祖地捐赠
总谱捐赠
其他捐赠
寻亲寻根
国内寻根
国外寻亲
添加中
活动集锦
郑氏组织
总会分会
各地宗亲会
基金会
首页
>>
寻找明朝开国功臣荥阳侯郑遇春之子郑孤贞系裔孙
您现在的位置:
寻找明朝开国功臣荥阳侯郑遇春之子郑孤贞系裔孙
来源:
|
作者:
id31361261
|
发布时间:
2018-01-23
|
7659
次浏览
|
分享到:
郑孤贞系明朝开国功臣荥阳侯郑遇春之子,排行老二,名郑诞,出生于洪武2年(1369),袭荥阳侯。
洪武3年11月(1370),明威将军·朔州卫指挥副使司郑遇春因战功被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进同知大都督府事,封荥阳侯。岁禄900石,予世券。(《明史》列传十九)受赐锦帛30匹。后加禄至2500石,与六安侯王志同禄。封侯顺序:王志十六位受封,郑遇春十七位受封,吴桢十九位受封。
洪武17年(1384年)郑遇春被召回京,所谓督帅京吾诸卫所。当时军队也搞改革,五军都督府不再“总天下兵马”,也不再掌管“迁选调遣”。而以“金吾·羽林·虎賁·府军”等十卫职掌守宫禁,代替大都督府。凡有支请径行六部,不隶五军(《高皇帝实录》164)。时年置家眷于江苏南京附近的江阴地区,在吴良、吴桢的家眷附近居住。
洪武 19年(1386),荥阳侯郑遇春·镇海卫指挥朱永上奏并准,设吴淞江守御千户所,意在防倭。郑遇春到上海帅军民修筑防倭堡垒,现存一址曰:"荥阳垒"。(明史)同年12月,郑遇春次子郑诞入伍至陕西华州卫所,后任管兵千户所。
洪武 20年8月(1387),遣使谕大将军宋国公冯胜、左副将军頴国公傅友德、右副将军永昌侯蓝玉、左参将定远侯王弼、右参将武定侯郭英等,令曹国公李景隆、申国公邓镇、延安侯唐胜宗、南雄侯赵庸、东川侯胡海、江阴侯吴高、雄武侯周武、永城侯薛显、荥阳郑遇春、宣宁侯曹泰、会宁侯张温、永平侯谢成、凤翔侯张龙、怀远侯曹兴、鹤庆侯张翼、六安侯子王志俱还京师,宋国公冯胜俟冬以军校分隶各卫,亲赍总兵官印赴京,留頴国公傅友德等提调军马。时年郑诞18岁,娶靖海侯吴桢之女为妻。
1388年郑兴一出生。
洪武23年(1390年)12月,郑遇春坐胡惟庸党死。时年58岁。郑遇春死后郑诞在陕西华州卫乱军籍中更名为郑琦。其家眷仍在吴良、吴桢的家眷附近居住。
1391年郑兴二出生。
1394年郑兴三出生。
1396年郑兴四出生。
1398年朱元璋去世,立次孙朱允炆为帝,是为明惠帝,年号建文。
1399年郑兴五出生。
建文2年(1400年)燕王举兵靖难,建文帝为调动各方面极积性,巩固自己的皇权。“九月,诏录洪武中功臣废者后”(见明史建文帝)郑琦袭荥阳侯。升官军都指挥史。同吴袭侯随盛庸、吴杰、铁铉等遇之于山东,屡败燕军。斩其将张玉、谭渊,错其棣军锐气,棣军主力改由徐沛南下。(民国名山县志士女·流寓)时年娶谭夫人。
建文三年(1401 年 )八月, 燕军将领刘荣围定州。燕王久攻房昭于狼牙山西水寨不下。九月, 燕王亲率轻骑改攻定州。南军都督平安闻报急令真定守将花英、郑琦率步、骑兵3万往援房昭。十月, 燕王忽自定州回军, 与围西水寨之兵合击花英、郑琦于齐眉山下。燕王令勇士潜至房昭军阵后, 忽然摆开阵势, 旌旗招展, 西水寨兵望见大惊。燕王令燕军夹击南军, 房昭军溃败, 跳崖而死者不计其数。燕兵得胜, 斩南军1万余人。经此役, 朱棣基本上控制了北方。此后, 燕军乘胜南下, 又经过淮北等战役, 打垮了建文帝的军队, 于建文四年(1402 年 )攻入南京, 燕王进京后,宫中起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或云建文帝由地道出逃,落发为僧。燕王即位, 这就是明成祖。永乐十九年(1421 年 )明成祖将首都由南京迁至北京。(明史《靖难之役》)
西水赛兵败后郑琦回到南京江阴区家眷住处,为躲避追杀,为寻文帝,更名为郑孤贞,意为孤臣之守贞也。后来盛传建文帝逃到了四川,于是我祖郑孤贞与第三代吴袭侯(也就是靖海侯吴桢的孙子)商定,携妻儿及亲信等一同入川寻文帝。一方面为躲避追杀,一方面也为寻找建文帝下落,跋山涉水,历尽千难万险来到四川。沿水路初到嘉州(乐山),后经陆路沿夹江、木城、丹棱、马岭、邛崃、大邑。一路寻文帝无果,再到名山县蒙山下的兵缝岩。沿途都安置了一些亲信和随从(为日后重返故地着想)。孤贞了解到当地许多人都称来自湖广麻城县孝感乡。[县多楚人。(名山县旧志)]告诫家人和亲属,外人问时,答曰:“主人郑孤贞,来自湖广省麻城县孝感乡。”其它情况一概不准说,否则有灭族之危。[至今郑氏许多碑序上称孤贞“湖广麻城人也,”或“楚人”或“三楚人也”。开初几世知道家族情况,几世后的郑氏后人就不清楚祖公履历了。(1922年)郑氏后裔才为郑孤贞立下有文字记载的墓碑,基本公开了隐藏五百余年的家族史。“孤臣无二心自北平篡成籍贯故而弃楚北”。“孤臣无二心”,公示孤贞心迹。“北平篡成”,指朱棣篡得皇位,后迁都北平。“篡成籍贯”,指郑孤贞附籍湖广麻城县孝感乡。“故尔弃楚北”,表示民国11年(1922年)时帝制已除,可以放弃“湖广麻城县孝感乡”这个篡成的籍贯了。]在兵缝岩生活了两年,(现今留一遗址,人称孤贞练武场。位于兵缝岩下道全庙上,约十多亩的平台,视野开阔、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其间吴夫人生下兴六,1404年郑孤贞携妻儿及姻亲吴袭侯等又来到双河小溪沟,最终落业小溪沟(郑沟),即今日双河乡金鼓村。吴袭侯落业车岭(今吴沟)。此后生活安定下来。当时地广人稀,孤贞率领其妻其子等开荒种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孤贞身材魁梧,气宇轩昂,忠义可敬。每到过年,都会杀猪宰羊,面向南方时而叩拜,时而感叹。当地人既惊异又尊敬。(多年后才知道郑孤贞的身份,人们更加敬仰他。)

1405年吴夫人在小溪沟生下兴七。此时谭夫人感到非常内疚,自嫁与郑孤贞后膝下仍无一子,于是就收养了一个儿子。(妇女多年不能正常生育,收一养子待如已出,次年或后几年一般都能生儿育女了。民间风俗叫“押生”)果然在几年后谭夫人便生下了兴八。养子于三代后复宗,还陈姓。陈姓今同住金鼓村。
1406—1423年间,兴一、兴二、兴三、兴四、兴五、兴六、兴七相继成家。为防意外,为子孙着想,郑孤贞将成年七子散居各地。一旦这段家族史泄露,仍可保留郑氏一脉。
祖传二谱载:
吴氏祖妣生七子,祖妣葬大邑县以腰磨为碑。谭氏祖妣生一子共八大房。
兴一郑兴元陈氏干溪沟大爷庙生二子郑荣山、郑福山。葬乾沟。
兴二郑兴义王氏在王家祠生一子郑昆山。
兴三郑兴三吉氏在南庙沟生二子郑奇山、郑东山。
兴四郑兴四高氏在家丹岩生二子郑君山、郑恒山,仍还木城更名兴龙。
兴五郑兴五黄氏在五爷庙生一子郑伦山,仍还木城更名兴虎
木城 仁寿 简州三岔坝。
兴六郑兴六古氏在六爷庙兵缝岩生一子郑高山。(墓于兵缝岩下癸山丁向,明朝成化元年乙酉乙卯月建碑。)
兴七万氏在小溪沟壁山祠生一子郑玉山。
兴八郑兴八乜氏同谭祖母还居南京。
据考:兴一郑兴元陈氏干溪沟大爷庙生二子郑荣山、郑福山。此后迁雅郡(今雅安中里)。郑荣山更名郑发兴,郑福山更名郑发祥。
兴二郑兴义王氏在王家祠(大邑王家村一带)生一子郑昆山。此后兴二因故离开大邑,落业邛崃平落龙头溪住居,(后依排行更名郑应显)娶姚陈氏生四子志忠、志让、志亮、志谦。吴祖母知晓后便前往大邑,照管孙儿昆山。吴祖母留恋此地,去逝后葬于大邑,依孤贞意垒一土坟,以腰磨上扇为碑,取转徙折磨义(历尽磨难而忠贞不渝)。
兴三郑兴三吉氏在南庙沟生二子郑奇山、郑东山。后兴三更名郑兴隆,一房住马岭、一房住丹棱新庙子郑家祠,又一房住中山坪,又一房住蒲江。(1990前马岭发现兴三墓碑)
兴四郑兴四(更名兴龙)高氏在家丹岩生二子郑君山、郑恒山,仍还木城。兴五郑兴五更名兴虎黄氏在五爷庙生一子郑伦山。在民国《简阳县志•氏族志》郑氏条中查到迁简郑氏族人祖上的确有郑兴龙、郑兴虎其人。他们的迁徙史为:“兴龙偕弟兴虎迁洪雅,二世永玖、永科。三世启珍、启佑,初迁仁寿辜家岩,继迁简西镇金桥。二世祖卒葬二郎庙花财门。今简阳孤贞郑氏以启珍、启佑为一世。”两兄弟在木城繁衍若干代后,后世才在不同时间迁往仁寿,继迁简州。迁简州的大致时间应是清初。据民国《简阳县志》氏族志,清初有部份移民就是沿洪雅→仁寿→简阳这条线路到简阳定居的。在此期间兴四部分后裔从木城(今洪雅县木城镇)返迁名山兵缝岩与郑兴六为邻。(今郑岩、笔山一带几处出现兴四后人树碑)
兴六郑兴六古氏生子一人郑高山住六爷庙兵缝岩。(兴六墓碑于六爷庙兵缝岩下,前进清河六社郑万勋家外菜园地边,癸山丁向,明成化元年<1465年>乙酉乙卯月建碑。)兴七万氏住小溪沟壁山祠生一子郑玉山。(兴七墓于孤贞墓后,与父同穴)老业处兴六古氏、兴七万氏分一支于大邑县泥乌龟居住,兼照顾吴夫人,后生子六人。
兴八郑兴八乜氏同谭祖母还居南京。
1423年,郑孤贞因病在小溪沟逝世,享年54岁。当时明成祖朱棣追查建文帝旧臣的下落,风头未过。谭夫人、兴六、兴七等遵孤贞遗命勿为碑(示不欲人知意),置下扇腰磨于墓前,以为侯墓志,取转徙折磨义(虽历尽磨难而忠贞不息之意)。
1424年朱棣亡,由儿子朱高炽继位,年号洪熙。大赦天下,赦免了一部份建文帝旧臣的罪名,郑孤贞及家人也得到赦免。此时谭夫人便召集八子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为郑氏家族着想,祭祀中依旧不提孤贞履历,仍称湖广麻城县孝感乡人,以防不测。之后商议郑氏家族相关大事。八大房中老二兴义学识渊博、见多识广,是谭夫人的得力助手,为了家族传承,提出编修郑氏家谱。老七建议在孤贞墓旁修建郑氏家庙,便于祭祖时开展重大活动。谭夫人十分满意,众兄弟纷纷赞同。于是有了第一次编修家谱,将我祖郑孤贞的功绩载入谱中,初编了40代郑氏排行,(应志思福伯,山金朝万天;永代存加显,守本尚循环;继述荣宗德,光昭太祖传;昌隆培国士,保世定开先)传与后世。1990年第三次修谱时增加后二十代排行,(希孔秉仁义,恩泽惠邦里,文才仰北斗,力行建奇勋)兴二郑兴义依排行更名郑应显,在众兄弟中带了好头。郑氏家庙修建在郑孤贞墓左侧。(庙子弯即壁山庙今旧址尤存)当时局势渐稳,七子皆有才干,谭夫人十分欣慰。安顿好七子后,领着兴八一同回到了南京,以示不忘故国之意。(据传1922年第二次修谱前,郑氏族人托吴之瑛先生从南京带回郑氏老谱资料。谱载兴八后娶乜氏。今传南京市江阴区还有一座谭祖母的墓。)
注:1、资料来源:郑氏老谱、二谱、三谱、《明史列传》、《高皇帝实录》、《明史建文帝》、《靖难之役》、《名山县县志》、《简阳县志》、郑氏墓碑、郑氏相关研究文献。
2、资料所限,缺憾难免,盼郑氏族人朋友,郑氏文化研究学者多多指正、补充,(征求意见)万分感谢!
3、收集整理:郑环云 电话:
13981622469
QQ:
263738007
郑万杰 电话:
13547459587
上一篇:
邹堂郑氏历史文化馆落......
下一篇:
郑文化研究之 封郑......